Mysteel:关山难越——带钢产业前景堪忧
发布日期: 2024-04-03    作者: 党建工作

  近段时间,国内带钢(本文指热轧窄钢带)市场又陷入到低靡状态,市场行情报价不断小幅下滑,成交下降。从资源角度看,今年以来带钢产量基本保持低速增长态势,月份热轧窄带产量有较大上升,但增量仍不及其它板材的增幅。但在价格这一块,带钢行情却不如热宽卷板的价格稳定和坚挺。尽管当前带钢市场的低靡走势存在着季节以及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走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它也仍然透漏出带钢产业在发展方面的无奈和困扰。

  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热轧窄带钢仍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品种产业,其产能仍保持在4000万吨以上,生产企业绝大部分集中在华北和华东地区,由于设备原因,产品仍以普通材质为主,只有少量公司能够生产优带。从历史角度看,尽管带钢设备相对落后,但它也曾经弥补过我国板材供应不足的窘境,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作出过特有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热连轧宽钢带轧机产能的一直增长,要求淘汰窄带钢设备的呼声越来越强。2005年7月20日,国家《钢铁产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正式对外发布,在其中的产业技术政策中,明白准确地提出“加快淘汰并禁止新建热轧窄带钢轧机”。在当年的12月2日,国务院发布《促进产业体系调整暂行规定》及相关的《产业体系调整指导目录》,其中仍将热轧窄带钢轧机列为立即淘汰类。从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看,带钢产业已经没有发展前途,但是,由于带钢产业非常庞大,涉及的就业人员众多,而且就带钢的用途来看,其还有相当稳定的市场,因此,淘汰窄带钢轧机也是较为困难的,甚至是长期的。不过,可以预料的是,今后国家会在每个方面,包括税收、环保、土地、信贷、法律,甚至行政手段等方面,对带钢产业进行限制,由此,给今后的带钢产业运作将形成最大的障碍。

  带钢市场最大的需求支撑是焊管产业,约消化了带钢产量的一半左右,可以说,焊管产业的变迁,也将决定着带钢产业的命运。当前,我国焊管产业竞争也在加剧,一方面无缝钢管产能逐步扩大,继续挤占钢管市场占有率。近年来,我国无缝钢管产能基本与焊管产能保持着同步增长态势,焊管与无缝管的产量比值也一直维持在6:4,相较美、日等发达国家的7:3还有一定距离。尽管近年来高品质的大无缝机组增加不少,但以生产小口径普通材质的无缝管仍是主流,并也始终与焊管争抢着普通管道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随着石化工业技术的逐步的提升,各种塑料管材,如PVC、PE、PP管等正在加大挺进管道市场的力度,其顶替焊管的能力越来越强,对钢管市场正在形成新的威胁。前几年年产量只有几十万吨的塑料管,到2005年已达到240万吨,大范围的应用于给排水管道、供热采暖、石油天燃气管道、化工流体输送以及电线、电缆护套管等等,虽然在总量方面,还远少于焊管,但对焊管市场的影响是不容忽视。

  由于焊管市场自身面临的激烈竞争,迫使焊管产业也在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力度,目前Ф76mm以下的小规格机组产品所占市场占有率正在缩减,而ERW、SSAW、LSAW大口径机组正在增加,由此,在焊管原料选择上,由于热连轧宽钢带与中厚板在质量、规格、品种等方面所具有的巨大优势,使其用量正在逐步扩大,而热轧窄带钢产品因为设备限制,在规格和新产品研究开发方面难有突破,因而,带钢作为焊管的原料正呈缩减趋势。这将对带钢产业造成巨大消极影响。

  从销售市场的压力来看,带钢市场还具有一个非常不利的因素,即转嫁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其它主要钢材品种如冷热宽板卷,包括焊管等在国内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能够最终靠出口来转嫁自身市场压力,而带钢这种功能则相对较弱。今年1-10月份,普通热宽卷板的出口量达到其产量的12%左右,焊管出口也占到产量的约15%,而带钢的出口量只有带钢总产量的3.6%,带钢的实际出口量甚至不及焊管出口量的一半,但产量又远大于焊管产量,由此可见,带钢的竞争压力完全集中在国内市场,难以转移到其它地方,对带钢产业效益的提升产生较大限制。

  当然,由于价格低,带钢仍然有自己相对固定的市场空间。如果仅从需求角度看,一些下业对带钢的未来需求可能还会有较大增长,如钢结构产业,目前我国钢结构产业还处于发展过程中,用钢量相对较少,如果考虑到未来的发展空间,其对带钢的需求应该不可小觑。其它五金制品、轻工、办公家具、自行车、交通建设等等行业,因为成本需要,仍然较为青睐带钢。如果单从需求角度看,带钢生存的空间依然很大。

  可是,带钢产业的前景依然不乐观,由于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带钢厂家都不愿意退出该领域,致使带钢产能庞大,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目前北方地区的带钢价格可能是所有钢材产品中价格最低的。随着热连轧宽钢带产能的进一步增加,宽钢带价格正在由高价位向合理价位回落,对带钢市场将形成进一步挤压,带钢的利润空间正不断缩小。而随国家产业体系调整政策的不断落实,地方保护能力不断减弱,带钢产业的未来令人堪忧。因此,从这个方面看,带钢产业未雨绸缪,加快产业调整力度应是当务之急。(碧润石特约分析员引用本文或其中观点请标注明确出处)